非遗春节里的非遗传承人

对于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来说,2025年的春节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给他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至少,这个春节,他们会更忙碌。

这三位小伙子都是非遗传承人,也都是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理事或会员:王磊是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林泓魁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塑京剧脸谱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宇则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他们将在这个春节里,出现在不同的庙会上,做生意忙生计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借着春节入“非遗”的热乎劲儿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产品,由此传播与弘扬他们各自领域的文化及传统,让人们看到老手艺里的新门道,才是这三位年轻人真正的大视野。

春节庙会 一场有准备的“硬仗”

对于非遗传承人王磊而言,春节无疑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节,其中各大庙会是重中之重。作为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磊早已是各大庙会的常客。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王磊接到了地坛庙会的确认信息。为了这次庙会,他其实从上月底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了:报名、准备大量的剪纸物料、与各类工作人员对接,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一直在等待庙会的最终确认信息,以便开始大批量加工生产。

对王磊来说,每年的春节都是销售剪纸和推广孙氏剪纸品牌的最佳时机。为了能在春节期间有更好的表现,王磊全家通常会在夏天就开始设计第二年的生肖吉祥图案。蛇抱兔、蛇聚财等吉祥寓意被巧妙融入今年的图案中。由于春节申遗成功,让王磊对已巳蛇年的“年”有了更多期待。年前两个月,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各类订单纷至沓来。据王磊粗略统计,春节前这段时间仅单张剪纸就销售出了2万多张,这还不包括其他项目。

而即将到来的庙会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硬仗”。地坛庙会从大年三十开始布展,从初一延续到初七。根据往年经验。庙会这七天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上厕所。早晨6点的早餐一定要吃饱吃好,因为几乎一天都没时间吃饭,庙会下午5点结束,我们收拾完也要晚上七、八点了。”

春节期间,林泓魁同样没有休息的时间。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塑京剧脸谱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五代传人,今年,他主要备战的是北欧最具盛名的春节庙会——芬兰赫尔辛基的“中国新年庙会”。这个庙会已有近20年历史,成为当地冬季的一大盛景。每年,北京都会有多位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飞往芬兰,传递中国新年的祝福。

对于林泓魁来说,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文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今年的庙会1月22日在当地一处广场举行,身为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林泓魁受主办方所托,精心策划、筛选项目、确定展示方式。此次,他将与北京绒花、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彩塑脸谱三项非遗和相关艺术家一同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参加“中国新年庙会”。他还准备了灯彩、风车、年画等作品,并计划用灯彩和装饰物将摊位布置成中国庙会的样子,让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希望得到当地人的认可。”

与此同时,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王新宇也有望在春节期间参加园博园的“京彩灯会”等庙会活动。饹馇饸是通州的特色小吃,因为口感香脆,入口咀嚼时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形状像个小盒子,所以又被当地百姓称作“咯吱盒”。作为“京派年味”的代表,通州饹馇饸成为不少人喜爱的“运河边上的味道”。春节期间,饹馇饸的订单量暴增,据王新宇介绍,以前饹馇饸是通州特产,但现在很多订单不仅来自北京,还不乏很多南方城市。在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当天,王新宇所在的北京亚泰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刚出锅的饹馇饸,像一个个“小方块儿”,堆成了金黄色的小山,用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为各家各户的年货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传承源于热爱 更需要勇气

忙碌,不是源于压力,而是源于热爱,而“热爱”需要勇气。

“剪纸被称为女红艺术,以前学剪纸的大多是女孩子,男孩特别少。”王磊是个80后,成长在一个剪纸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尽管起初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剪纸是女性的专长而不愿涉足,但母亲的巧手技艺,以及因技艺而获得的广泛尊重与认可逐渐改变了他的看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带王磊进入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他目睹了男性前辈在剪纸领域的自信与成就,观念也被扭转了过来,“男孩子做剪纸不丢人。”作为民间手工艺,剪纸是一件特别精细的活儿,需要长期大量的实践才能剪好。但从小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给了王磊一种天赋,学习剪纸对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用母亲的话说,“我一上手就顶别人学好几年”。再加上家里确实需要人手帮忙,2002年,王磊正式开启剪纸之路。

如果说王磊的勇气体现在打破偏见,那么林泓魁则体现在取舍之道上。

同样身为80后的林泓魁,从小出生在一个彩塑京剧脸谱世家。虽然儿时只是将泥坯子、石膏模子当作玩具,但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同学过生日,林泓魁便学着母亲的样子画了一个脸谱送给同学当生日礼物,没想到同学特别喜欢,这让林泓魁特别有成就感,从此开始跟家中长辈学习如何制作脸谱。但他并未将此视为未来的职业道路,而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并获得了稳定的工作。然而,2007年彩塑京剧脸谱申请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让林泓魁看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新生机。母亲的精湛技艺激发了他加入传承行列的决心,他希望能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创新思维,为这项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至于90后的王新宇,他的转变更为大胆。原本是一名律师的他,在2019年因家族企业经营方向的转变,注意到了传统小吃饹馇饸潜在的广阔市场。基于对年轻人喜好的深刻理解和互联网运营思维,王新宇毅然放弃了律师职业,决心将这一传统小吃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三位传承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仅将家族的传统手艺发扬光大,也呈现了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活力。

打破家族生产 走向产业化经营

传承家族手艺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与时俱进,创作出与现代审美方式相结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与传统手艺相结合,让创作更高效。王磊也开始有了商业伙伴,王磊负责剪纸设计,工厂负责加工,实现产业化生产。然而,单纯的剪纸并不能满足所有的业务,“如今生活好了,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要想吸引到他们,必须想办法在设计、工艺等各方面有所创新。”王磊介绍说,如今他们推出了很多衍生品,将剪纸艺术嫁接到更多材质上,符合当下生活方式,收获了顾客的良好反馈。“比如将剪纸图样和抱枕、桌布相结合,或者定制书签,这些都是非常实用又美观的产品,无形中放大了剪纸艺术的社会效用。”

虽然如今工业化生产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给手艺人带来了不少便利,但王磊内心对剪纸艺术的高标准要求并没有变。比如传统的剪纸比较脆弱,贴窗花的时候一不小心容易贴坏,因此一些商家创造了静电剪纸,即,将剪纸印到塑料纸上,方便粘贴。对此,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王磊就过不了自己这关,“剪纸贴在塑料纸上,就和艺术没有太多关系了,而仅仅是一件商品而已。我还是希望剪纸保留它‘生而为纸’的独特艺术价值:薄薄纸张因剪、撕、刻而产生的或朴拙或灵动的美感独一无二。”

为传统手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做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新一代青年传承人与老一辈传承人难免会有分歧。以前的脸谱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脸型,但林泓魁观察到其实京剧名家的脸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想到花脸演员,印象当中都是四方大脸,但钱金福先生就特别瘦,腮帮子收进去,他的脸谱绘画设计肯定和四方大脸不一样。”于是,林泓魁就开始尝试根据不同的脸型来做脸谱,却被老一辈传承人认为,“还没学会走,就跑上了。”

林泓魁没有气馁,不断尝试。制作的过程遇到了太多困难,脸谱不是塑像,没有皱纹、没有头发、没有眉毛,全靠肌肉和骨骼来突出人物特点,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艺术家们的特点更有辨识度?林泓魁反复尝试,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观察别人画漫画,漫画中故意将人物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回去我就按照这个思路,把人物的骨骼肌肉给夸张化,这样前后尝试了好几年,终于做出了想要的结果。”如今,这套作品成为林泓魁公司里的王牌产品,很多顾客都愿意找林泓魁订制收藏。林泓魁透露,接下来会开发书签、冰箱贴、明信片等京剧名家脸谱系列衍生品,进一步拓宽彩塑京剧脸谱的市场需求。

在林泓魁看来,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关注,传统手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林泓魁不断在产品上做迭代创新,推出了卡通式彩塑京剧脸谱人物,背刀的关公、脚踩小鬼的钟馗……一个个经典形象在林泓魁的改造下变得有趣又形象,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而实际上很多人是因为喜欢上脸谱才开始去关注京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不断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激发了青年人对京剧的兴趣,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

作为通州运河文化的符号之一,饹馇饸是通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吃食。而如今,在大家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的条件下,传统的制作工艺面临着重重考验。

在王新宇看来,与过去相比,如今人们的饮食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健康,还要好看,而且口味明显。因此,在攻克了制作难点后,王新宇又开始不断开发出符合现代人饮食观念的新产品,推出了用果蔬汁和果蔬粉制作的马卡龙彩色咯吱盒,并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咯吱盒目前给大众的印象有很强的年货属性,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逐渐成为日常休闲零食,希望大家无论什么时候想到要吃休闲食品的时候,都会想到咯吱盒。”

把非遗传下去 助非遗走出去

几位非遗传承人在推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他们不仅承担着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重任,还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将这些古老技艺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面前,使更多人有机会认识和爱上中国文化。

王新宇常常带着空气炸锅进校园,为学生们展示彩色咯吱盒的制作技艺。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使他们对这个具有京味特色的小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王磊也常年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教授剪纸技艺,并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公益表演等活动,不断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大众对剪纸艺术的认知与兴趣。

林泓魁以成立文化公司为契机,不仅发展了彩塑京剧脸谱这一非遗项目,还成功对接了众多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技艺走向世界。十几年来,林泓魁已经带着众多非遗项目去到了四五十个国家。他带领团队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芬兰的“中国新年庙会”、耶路撒冷的街景设计以及华盛顿的“欢乐春节”等,使非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他还将非遗项目带到了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性重大活动中,更频频在国内各大文化节、博览会、市集活动亮相。此外,林泓魁还以非遗为媒,帮助国内外企业定制宣传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遗的市场很大,我们不仅需要不断与现代生活结合,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需要走出去,让我们优秀的文化被更多人看到。这样,我们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手艺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林泓魁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统筹/李洋 满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