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要劳动却缺乏安全保护?专家紧急献计献策
近日,中小学生即将开设劳动课,要学习做饭、煮汤、维修电器等劳动技能的新闻成为热议话题。对此,有人举双手赞成,觉得劳动课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独立能力。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孩子们年龄还小,一些劳动如烹饪等存在安全风险,易发生烧烫伤,如何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学校及家长关注的问题。
“烹饪与营养”课程涉及多种烧烫伤危险源 不少家长表示担心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到,三四年级的同学要学会用蒸煮的方法加工食材,五六年级的同学要学会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七八九年级的同学要能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
蒸煮煎炒炖这些制作方法涉均及到燃气、炉灶、热水等烧烫伤危险源。这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担心,家长刘女士表示自己在做饭时偶尔都会被烫伤,孩子年龄小会更容易发生烧伤烫伤。家长周先生表示烹饪课程教孩子做饭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燃气、厨具等,告知孩子如何避免被烫伤。
专家认为应将相应安全知识教育前置
对于这一课程内容的出台,长期致力于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专家李萍认为如何保障这个方案得到完好实施的同时,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最为重要。
她表示:“孩子们要从小学会劳动,但也要学会在劳动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劳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都有潜在的危险。以前,农村的孩子们要学会砍柴,就有割伤划伤的风险。现在,孩子们要学会煮饭、炖汤,就有被高温的火和高温的水烧伤烫伤的风险。
如果事先不教育孩子们对家里的电源、火源、热源、化学品的伤害性有清晰而准确的认知,提高孩子的烧烫伤预防意识,教会孩子正确的烧烫伤急救方法,他们就可能在烹饪过程中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预防儿童烧烫伤已被明确写入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国家多个政策法规中。未成年人要得到好的保护,首先需要社会建构起良好的安全保护体系。这样,未成年人的‘自护’能力培养,才得以成为可能。”
李萍呼吁教育部门,把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在劳动课程前普及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提前掌握,这样才可能帮助他们事先做好防范,保障孩子们在劳动中的安全。
预防烧烫伤宣教机构呼吁:将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纳入劳动课程
作为国内专注于预防儿童烧烫伤宣教工作的公益机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秘书长张代玉表示,近期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反馈,担心孩子在煮汤做饭的过程中被烧烫伤。她对于家长的担心表示特别理解。
她介绍,中国每年约有800万儿童发生不同程度的烧烫伤,严重烧烫伤会导致儿童毁容、残疾甚至死亡,而儿童烧烫伤事故中70%是由于热水、热汤等食物烫伤造成的。事实上,烧烫伤是可以预防的,提前将烹饪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烧烫伤风险隐患告诉学生,提高学生的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降低烧烫伤的发生。
与此同时,正确的烧烫伤急救方法能有效降低伤害程度。在我国,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知道正确的烧烫伤急救方法。大部分人发生烧烫伤后第一时间去医院,从而错失了黄金急救时间,或是采用偏方来处理,这些都会导致后期的毁容和残疾。
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推广的烧烫伤急救知识简单易学,且非常有效,可概括为“冲脱泡盖送”五步骤。其中第一步冲是最为重要的,烧烫伤后第一时间冲凉水30分钟以上,直到伤口不疼为止,可以大大降低烧烫伤伤害。轻度烫伤用这个方法急救后皮肤可以恢复完好,重度烫伤急救后也会大大降低伤害程度,减少毁容和疤痕的发生。
对于此次增设劳动课程政策的出台,张代玉呼吁将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设为“烹饪与营养”课程的前置安全教育内容,提前教会学生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降低伤害的发生几率以及危害。与此同时,校内还可以张贴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海报,耳濡目染地向学生们的传递知识。
张代玉表示,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全国的幼儿园、小学、社区及其他公众场所进行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的科普,开发出众多宣教视频、绘本、海报等内容,可以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为中小学生提供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的宣教素材,包括适合3~12岁《远离烫烫小怪兽儿童课堂》开源公益课程,以及适合13岁以上的“烧烫伤预防与急救科普视频”。基金会也可以按照劳动课程需要拍摄专用科普视频,让学生们通过简短的视频就可以学会知识,保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