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玫:专注麻醉医学11载 千锤百炼尽显医者仁心
麻醉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也是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而麻醉医生,则是手术的幕后英雄,要时刻监测、调整、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做好相应的抢救治疗,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手术过程,为手术保驾护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心内科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站博士后杨晓玫医生,2011年进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工作,在长达11年的临床麻醉职业生涯里,杨晓玫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炎症和先天免疫反应及其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保障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极为深厚的医学造诣。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自己渊博知识和精湛技艺,以及高尚的职业操守,为患者们扬起了一面生命的风帆。
坚守初心,厚积而薄发
人生因梦想而伟大,198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的杨晓玫,从小便怀揣着成为一个医者的梦想,并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杨晓玫正是毕业于这样的名医摇篮,在此完成了7年本硕连读的专业课程学习。不仅如此,在校期间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学分绩点稳坐全年级第一。2011年硕士毕业后的她,马不停蹄地进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担任住院医师,通过点滴学习和努力沉淀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她深知只有潜心钻研病例和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才能临危不乱、实实在在地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业以来杨晓玫专攻临床麻醉、PACU、围术期麻醉管理和疼痛诊疗工作,精通包括右心室超声、右心室小梁分离、钙和力监测、心肌细胞分离等关键技术,至今为止她已年均完成麻醉手术740.5台,并且在疫情期间主动承担危重患者麻醉及抢救工作,多年来没有任何医疗差错事故,这离不开她高超的医术水平和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医者初心。
医术精湛,做生命的无声守护者
作为麻醉科的副主任医师和博士,杨医生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麻醉评估和麻醉期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方面,并擅长于大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尤其在疑难和危重病例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关于麻醉的重要性,大部分人还是一知半解,因为麻醉的特殊性使人们常常忽略这个幕后英雄,事实上医院的多个科室都离不开麻醉医生,术中急救的指挥官也往往是麻醉医生,现代社会的手术中若是缺少了麻醉医生简直寸步难行。由于麻醉人才的极度稀缺,超负荷工作是业内常态,但杨医生从未在岗位上喊过一次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症患者。多年的一线临床工作让杨医生熟练掌握了临床麻醉技能,在围术期麻醉管理和疼痛诊断、超声引导下动静脉穿刺、神经阻滞、儿童穿刺伤等方面颇有造诣。她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执行了Asleep-Awake-Asleep技术,为术中唤醒药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她将脑氧饱和度监测应用于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保证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在结直肠手术的术后强化恢复(ERAS)进行了实践。
坚持不懈,走在临床前沿
在辛勤工作之余,杨晓玫医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学术创新,目前已发表9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就达5篇。凭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杨医生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了2015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般项目1项,2021年山东省医学会舒适医学专项基金1项。此外,杨医生多次参与全国和省级麻醉专业学术演讲,并在首届全国INVOSTM多科室病例大赛获得二等奖。凭借在麻醉领域的专业优势,杨医生先后6次获得国家科研和人才基金,这是国内同行对杨医生强大能力的认可。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从业以来杨医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访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杨医生参加了国际心血管会议的壁报交流,其相关总结摘要发表在心脏研究领域备受推崇的期刊——《分子与细胞心脏病学杂志》(JMCC第一作者,影响因子5.0),并得到了主办方国际心脏研究学会(ISHR)的大力支持。在世界范围内,杨医生及团队首次发现了Tropomyosin D55N突变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和机制。2017年,杨医生参加了国际生理学会议并进行了墙报交流,相关总结发表在《生物物理学报》上(第一作者,影响因子4.033),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
潜心笃志,勠力躬行,杨晓玫医生用11年的砥砺实践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到了极致,照亮了探索医学真谛的道路。从麻醉专业出发,杨晓玫将科研研究与临床治疗相结合,不断总结舒适化医疗、确保危重病人的安全、减轻病人痛苦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用自己的医术为世界医学文明的提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