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美好——吼向孩子的14亿分贝”公益论坛落幕

2021年7月26日,第三届“看见美好”公益主题论坛在渝举行,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论坛在主旨上承接“看见美好”的精神内核,围绕美好的亲子关系,以“吼向孩子的14亿分贝”为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交流。

本届论坛齐聚国内亲子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大咖,他们是同远摄影集团创始人徐忠,西南大学教授赵伶俐,美籍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王一钧,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少儿频道总监田缨,重庆西南教育发展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所主任澜知。

与会嘉宾在“吼向孩子的14分贝”这个主题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其各自擅长的领域作了精彩的演讲。观点新锐,干货满满,线下现场引发强烈反响,线上网络平台实况直播,截至记者发稿前,在线点击人数达18万人次。线上+线下的同步传播公益和话题的模式,引起圈内外广泛关注并得到高度认可。

发现美、感知美、放大美

论坛一开始,同远摄影集团创始人徐忠,就围绕“发现美、感知美、放大美”这组与同远摄影集团和亲子沟通息息相关的关键词,做了开场主题发言: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美。就像摄影,作为一门发现美的艺术,把目光聚焦到镜头之下,寻找的是孩子们最美好的一面。每个人难免有缺点,家长们与孩子沟通,其实也是发现美的过程。

以往两届“看见美好”公益论坛围绕“美德”、“美育”,希望让他们能够看到生命周遭中的人和事的美。这一次,我们想能不能把看见美好更加放大,让我们看到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家庭”中的亲子之美。因此第三届论坛就有了这样的主题:吼向孩子的14亿分贝。当看不到孩子的美,当认为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相差太大时,当所有的焦虑集中时,在那一刻,向孩子吼出了高分贝。

你有没有想过在孩子心灵里会种下不快乐、不阳光的种子,未来他看见别人的时候,可能会关闭他去感知和发现美的能力。

成年人改变一分,孩子会改变十分

紧承这一话题,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王一钧教授跟现场以及观看直播的爸爸妈妈们,交流起“如何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这一核心问题。

王一钧表示,作为家长,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敏感期,会“尝试”犯错,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试验,试错、犯错、修正,最后再平复。

所以跟孩子建立规则以及沟通的时候,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里教大家三招干货,这三招对无论是幼童还是长大在青春期的孩子都适用。

(1)接纳孩子的情绪

与孩子共情,先解决情绪,把情绪解决掉了以后,孩子才能理性的思考。

我们的大脑分成上下两层楼,楼下的大脑是身体的本能,功能型的,比如紧张、害怕、愤怒,楼上是大脑皮层,主管意识、计划、自控能力的。楼上都是躁动的,楼下怎么安静?

所以首先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解决掉情绪以后,再处理事件,话不在多,一定在于精。

(2)替孩子说出感受

孩子年龄小,没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不能清晰表达自己感受。所以需要成人与孩子共情,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替他说出当下的感受,帮助孩子整理情绪。

(3)谨慎建议,问孩子自己怎么办?

孩子所遇到的事,即使你也曾经历过,但时代和社会群都变了,这个年代孩子经历的未必是我们曾经那样了,家长一定要谨慎建议,最好是问问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办?

而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说“不知道”,当孩子说不知道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下事件的处理确实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在处理事件时从来没有得到过锻炼,而成人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主思维的系统,建构自己面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跟随孩子的想法,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希望成年人从改变自己做起,成年人改变一分,孩子会改变十分。

内生动力是最好的自驱力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少儿频道总监田缨从“内生动力是最好的自驱力”方面,给家长们带来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

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过程,并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还有一些是受挫折的过程。但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希望孩子的状态通过数据化能够清晰的评估,像KPI考核一样。

而这一现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在事前跟他交流、共同协商,建立可实现的、短期的小目标,及时地充分给予鼓励、表扬、肯定,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孩子逐步获得成就感。

自律的整个过程也是建立他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他自己的习惯,去获得一种内生动力。因为只有内生动力才是最好的自驱力。小时候的肯定和表扬形成的自律,长大后就可以引导他实现梦想或个人价值,成为他自己的一种内生动力。

家是孩子走进社会,走进世界的驿站,是最值得我们去设计、建立和经营的学习型社会。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从不同的维度相互的支撑,保持良好的状态,不要轻易陷入情绪中,毕竟从自身影响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吼的本质是天性与社会性的对抗——让自律来解决问题

来自西南大学的赵伶俐教授,从美育的角度,围绕“吼”的本质,为大家带来了深入浅出的精彩内容。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或生而反应敏感,或生而应答迟缓;或生而对音乐敏感,或对色彩敏感,或对异样的事物好奇等,这些都是与生理结构相关的反应模式。之后便成为了人的早期兴趣或行为取向。

所以“人天性喜欢玩”“人天性追求美”“人天性好奇”等,这些说法即道出了所有人的共性,其实也道出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

但人之为人,不是仅靠天性活着,任个性自由生长的,他还必须接受很强的社会性塑造。教育就是这样的塑造过程。而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性塑造,又不能违背其天性基础。于是天性与社会性,从人生一开始就处在了矛盾中,并贯穿人一生各个阶段。只是各阶段的矛盾焦点不同而已。

社会就是需要一系列规则来维系的。与其将各种规则,包括做作业,守纪律等让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动执行,不如多想些巧妙的办法引导孩子自己给自己立规则,自己按照自己定的规则,管理自已的行为,包括完成和检查自己的作业。这就叫“自律”性的培养。

人活着是一步步培养学习的自律性,能动地建立自身行为与社会性秩序之间最恰适关系(美的关系)的过程。要从小将学习行为内化到,刻写到自己的生命里去,学到什么程度人生就会到达怎样的高度。这不仅指孩子,也包括在座各位家长。

而学习本身就是压力,家长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告诉”孩子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伴之的才会有美无处不在。没有人会在成天“吼”和“被吼”中,感到快乐和美的。

只有先从实际的功利目的与生活中解脱出来,再追求心灵的自由。建立孩子的自律自觉性,巧妙地将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活得更有价值,也更灿烂。

这才是最高级的美和美的教育。

用好语言这把“双刃剑”

重庆西南教育发展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所主任澜知以用好语言这把“双刃剑”为提,从语言的作用方面,与家长们一起探讨亲子沟通的相关问题。

澜知表示,语言是无形的,但是它具有超强的力量。每当我们去吼孩子,或者用一些相对负面的语言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也是负向的。所以,当你骂孩子:你真笨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越来越笨,他真的笨给你看了。但当你夸奖他做事认真时,他就真的会越来越认真了,这就是正向语言和语言暴力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

澜知又给大家分享了父母与孩子交流,语言中应注意的三点:

(1)具体,有细节: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真的关注了他,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比如“我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拎东西,让妈妈感觉很轻松”。不只是一个“谢谢你”,说出孩子怎么帮助到你,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的话语特别让孩子有价值感。

(2)不评价:我们只需要说出我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不对孩子做评价,不贴标签。比如“这次你考到90分,比上次进步了5分!”描述你看到的孩子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地方,只描述客观事实,不做任何的评价。

(3)真诚的鼓励:我们说出的话,是我们发自内心看到、想到的,不是为鼓励而鼓励。比如“我看到你这段时间学习很用心,我相信你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这样的语言也被称为赋能性语言,能够赋予孩子大大的能量。

“吼向孩子的十四亿分贝”主题公益论坛,是同远摄影集团第三届“看见美好”公益论坛的具象化。“看见美好”公益论坛的成功举行,也同时表示,同远每年举办的“728亲子节”的顺利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