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设施网络越织越密

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使人们可以“朝辞北国雪,暮赏西湖月”;清洁的用水、舒适的住房、稳定的供电、流畅的网络服务,让昔日的落后山村成为现代农业的“桃花源”……这一项项凝聚着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民生工程。

城乡基础设施网络越织越密,如何为民生福祉“做加法”?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出行、通讯、教育、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

看交通,截至2023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加13.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三分之二以上;公路里程543.7万公里,增加535.6万公里;建成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59个,比1984年增加171个。

看信息通讯,截至2023年末,全国光缆线路长度6432万公里,比1997年增长114.5倍。2023年,中国累计建成移动电话基站达1162万个,其中5G基站338万个,5G网络覆盖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看用水用气,截至2022年末,全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10.3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加106.7万公里;燃气供气管道99.0万公里,增加98.5万公里;排水管道91.4万公里,增加89.4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2894座,增加2857座。

基建为民生“做加法”,还体现在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住房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人居条件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1.3亿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66.5倍,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实现平稳增长。

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稳步实施,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截至2023年末,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万套。2019—2023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超3800万户。城市更新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也优化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在广大农村地区,乡村居住水平、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稳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末,中国建成建制镇、乡、村庄供水普及率分别为90.8%、84.7%、86.0%,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超过99%,村村通宽带全面实现,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也提升至66.5%。

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普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成普通高等学校3074所,1949年仅有205所;医疗卫生机构107万个,1949年仅有3670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3246个和6833个。

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正不断完善,使居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