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开年首展聚焦和田玉文化

近日,“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作为故宫博物院2025年首个特展,此次展览以和田玉文化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览遴选258件具有代表性的和田玉精品,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玉料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进行玉料开采。清乾隆年间实施贡玉制度,将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推向历史高峰,并推动中国玉器艺术繁荣发展。

“此次展览的名称‘玉出昆冈’,出自蒙学经典《千字文》。巍巍昆仑山冈,白雪连绵,河流奔涌,是和田玉的生命之源。”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策展人黄英说,清代宫廷和田玉经历了大自然的重重磨砺和玉工们的精心雕琢,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5个单元,立体展现传承久远、灿烂辉煌的和田玉文化。

汉代白玉辟邪是故宫博物院现藏年代最早的和田子料玉器。辟邪是传说中一种能驱走邪秽的神兽,原型为狮子。狮子产于西亚、北非等地,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与传统翼兽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辟邪。

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和青玉采玉图插屏上的浮雕,生动表现了开采和田玉料的场景。白玉采玉图山子顶部和背部保留子玉皮壳,呈大面积桂花黄色及褐色,正面采用减地高浮雕技法琢采玉情景:两名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腰间扎绳,长绳盘于腰后,正弯腰躬身,双手用力搬动玉石。背面阴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于阗采玉》。青玉采玉图插屏正面浮雕采玉场景:8名采玉人沿石阶行走,1人策杖在前,其后6人或抱、或抬、或推车、或肩挑玉石,另有1人走近高处城楼,似在叩关。插屏背面镌刻乾隆御题诗《和阗玉》。

“玉之礼”单元展示了玉玺、玉圭、玉璧等宫廷玉礼器。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是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宝玺为方形,盘龙钮,印面阳刻“大清受命之宝”,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各二行。乾隆款白玉组圭依据北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南宋龙大渊《古玉图谱》设计,包括镇圭、介圭、瑑圭、琰圭、谷圭、躬圭。每件玉圭一面雕琢纹饰,另一面刻篆书器名,侧面刻楷书器名与“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代宫廷玉器注重风雅和意趣,尤以文房清供与仿古玉器为最。乾隆御题青玉兽耳活环凫鱼纹壶以《钦定西清古鉴》中的青铜“汉凫鱼壶”为蓝本制作。壶圆腹,直口,壶肩和腹部一侧凸雕兽面衔活环。壶身饰变形夔龙纹、雷纹及两周凫、鱼、龟纹,细致灵动。壶口外壁镌刻乾隆御题诗《咏和阗玉凫鱼壶》。

乾隆御题青玉百兽纹豆仿《钦定西清古鉴》所绘青铜“周百兽豆”而制,是故宫博物院现藏唯一的玉豆。器盖及器身浅浮雕百兽和猎人,盖里刻乾隆御制诗《咏和阗绿玉百兽豆》。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清代宫廷玉如意选材精良,雕琢细致,寓意吉祥。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如意800余件,以乾隆时期玉如意数量最多。此次展览精选了5件玉如意,分别为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制成。其中一件乾隆御题青玉如意,长56厘米,宽12.7厘米,为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如意中体量最大者。

在“玉之巧”单元,不少观众被莹润精美的月令组佩所吸引。它以整块和田白玉剖琢而成,包括十二月令花佩和圆形花蕊。每个月令佩均为花瓣形,一面雕月令花卉,另一面雕相应的阳文篆字。圆形花蕊一面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图案,另一面雕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对应12个月令花佩。花蕊中心为六环式活心,可转动,采用镂雕绝技雕成。

象生玉器是清宫赏玩用玉的重要门类。白玉巧雕螳螂蝠桃上半部雕琢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下半部利用玉料天然的翠绿色雕出桃叶、枝梗。在一根桃枝上圆雕一只大螳螂,螳螂一足落在桃枝上,正侧头静观。黄英介绍,清宫旧藏和田玉中,如此件带有鲜艳绿色的白玉极为罕见。

下棋是清代宫廷中风行的休闲雅事。此次展出了玉围棋、玉象棋、玉双陆等。玉围棋以白玉、碧玉制成,共371粒,其中白玉棋子185粒,碧玉棋子186粒,分别置于描金花卉纹漆罐内。对弈时,白、绿两色棋子相映,颇为清新雅致。这组玉棋子旧藏养心殿,应为皇帝御用之物。

痕都斯坦玉器在乾隆时期备受推崇。展览中既有来自域外的痕都斯坦玉器,又有本土工匠的仿制品,体现了中外玉文化交流互鉴。痕都斯坦青玉双檠烛台为18世纪印度生产,台底盘内镌刻乾隆赋诗《咏痕都斯坦玉灯檠》。随后,乾隆下令苏州玉工以和田玉仿制了一件白玉双檠烛台,其灯挺来自印度,灯盘为清宫后配,镌刻乾隆御题诗《咏和阗玉灯檠》及“大清乾隆年制”隶书款。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